A chapter from The Oxford Handbook of Business History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9263684.003.0023

本文回顾了技能形成和培训制度的文献。

  • 培训制度和技能形成的重要性

    • Wolfgang Streeck 1992: 基于全国性统一标准的的职业培养体系,能够强迫公司从价格竞争转向高附加值、追求质量的生产方式。

    • 资本主义多样性视角下的技能形成(Hall nad Soskice 2001):

      • 自由市场经济LME:不同类型工人之间的培养体制有很大差距;
      • 协同市场经济CME:非技术工人有更多机会进行技能提升。
    • 不同职业形成体制的社会后果:性别不平等和不同的社会政策。职业培养体系是职业性别分化的重要机制;德日等公司内部培训体制比英美的灵活自由劳动力市场更容易产生性别隔离(Lauder)

    • 制造业生产方式与职业培养的关系:

      • 英国的低技能职业体系使得企业以低技能为前提组织生产,从而降低了对劳工技能的要求,形成恶性循环(Finegold and Soskice)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

      • 德国体制注重学徒时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后期和高级技能的继续培训;
      • 美国体制注重高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传统制造业的技能;
      • 英国体制则两极分化
  • 培训制度和技能形成的不同类别

    • 经济学家试图对个体技能进行分类;而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试图对技能形成的体制进行分类。

    • Gary Becker

      • 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只对特定企业有意义的技能)。
      • 均衡结果是雇员承担通用技能养成的成本,企业承担专门技能的成本。如果没有竞争者,企业可以为专门技能支付低于边际成本的薪酬。
    • OECD的分类

      • 学术教育为主(LMEs 英联邦国家):通用技能是国家支持的,而专门技能是在岗位上完成的,也没有证书。

      • 职业教育为主(CMEs 欧陆国家),可以细分为

        • 基于企业的学徒制(日本)
        • 学校制(法国和意大利)
        • 双轨制(德国、瑞士、奥地利)
    • Soskice and Hancke的分类

      • 市场主导(美国)
      • 雇主主导(德国、日本)
      • 国家主导(法国、瑞典)
    • 另见Crouch et al. 1999

  • 技能培训体制嵌入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之中

    • 自由市场经济中企业财务能力仅能支持短期发展,在经济下行时倾向于裁员,这会鼓励年轻人获取通用技能而非专门技能。
    • 协同市场经济更倾向于投资训练工人,因为存在控制工人的制度,free riding风险低。
    • 职业技能体系也是与其他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Iversen and Soskice 2001)
  • 解释技能培训体制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别。

    • 职业劳动市场的结构和运作受到职业培训体制与其他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这种互动过程影响了职业劳动市场的类型,以及应对相应市场失败的策略。

    • Ashton and Green: 差别来自于工业化和国家形成,后发工业化国家更容易建立较强的职业培训体制。

    • Gospel:强调工业化的时机和工业结构/工业策略的变化是造成职业培训体系差别的主要因素。

      • 英国:19世纪工业化过程中有相对充足的手工业技术工人,因为技术进步是逐步的,而且有海外工人补充。
      • 美国:工业化非常迅速,因此企业倾向于大规模生产,以降低蓝领技术工人的依赖。
      • 日本:虽然也是后发工业化,但是很依赖外国技术,因此发展出了大学体制培养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培训体制培养蓝领的混合体制。
    • Bernard Elbaum: 为什么学徒制可以存在于英国而不存在于美国?在英国,学徒制的职业技能养成体系比较容易管理,而且对各方都有利;美国没有这样的传统,由于技能短缺和劳动迁徙,对学徒制的成果缺乏监管。

    • Thelen:

      • 职业培训体系的差别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初期三组群体之间的关系:独立工匠、技术工业工人、技术性产业的雇主。

      • 国家行动的重要性:加速协作、发展协同性的训练体制、加剧三个群体间的矛盾,阻碍形成稳定的企业职业培训体系。

      • 英美:传统工匠组织很弱,国家对早期劳工组织的镇压较为温和,高级技工和初级工之间差距比德国日本要小,政治和市场状况鼓励技术工人团结起来以技术控制市场。但当技术工会试图通过限制学徒培训数量来控制技能时,雇主反抗这种控制,这种斗争会削弱学徒制和企业内部的培训。同时,技术工会试图控制特定职业,逐渐由技术工会演变为职业工会。

      • 德国和日本:工业化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传统的工匠组织是学徒制的主体而留存下来。产业工人工会不能控制传统工匠市场。职业技能形成并不是劳工和资本竞争过程中,而是在传统工匠和产业工人之间的竞争。结果是产业部门模仿和吸收了传统部门的学徒制度。

      • 德国和日本的区别:

        • 德国,19世纪晚期政府政策积极组织和现代化工匠组织,使其在职业技能形成方面有半公共性的权威。工会与产业界联合起来反对工匠组织,因此形成了更协同性的制度。
        • 日本:19世纪晚期,政府将工匠组织视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障碍,对其进行摧毁和解散。并引入外国工人,在国有企业中成立培训体制,直接参与建立技能形成体制。但是工匠组织在这一过程中是重要的中介。私营企业则发展出更细的方式,将传统工匠(親方)纳入企业内部的技能培训体系。
        • 德国和日本出现的培训制度的差异,是由于这些联盟形成的层次不同:德国在国家层面(支持技能形成的集体主义制度的发展),日本在工厂层面(促进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相关的企业培训)。
  • promising lines

    • 探讨职业培训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制度互补性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
    • 通过市场和政治环境的后续(和持续)重大变化,跟踪不同培训系统的持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