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农民的旅行
-
传统上,美国并没有那么“自由”。表现:
- 税收不依赖销售税,而是更具有累进性。
- 确实没有公有企业,但这不说明美国市场更偏向于资方
- 美国许多“不平等”特征是从1980年代之后开始的。
- William Novak: The Myths of the weak state
-
关注农民阶层——或民粹主义者——关注的四个领域:垄断、货币改革、税收和商业管制。
-
垄断势力
- 农民反对托拉斯(因为托拉斯会将工业品价格压得过低,并且削弱农民与贸易企业的议价能力)
- 美国通过[[Sherman Antitrust act]]在19世纪末建立了一定的反垄断力量
- 欧洲诸国基本没有类似的反垄断能力
-
货币改革
- 金本位和货币供给问题:农民反对金本位,认为在快速增长的经济中,宽松的货币供给会使价格水平更为稳定。美国对金本位的问题并没有比欧洲国家更积极。在货币供给问题上,欧洲国家也没有更合理地根据经济增长扩大货币供给。
- 债务问题:美国在个人破产后债务人可以选择自己是移交资产给法院立即清算,还是继续持有资产通过复兴计划偿还,因而对债务人比较宽容。其他国家基本没有立即清算的个人破产办法。
-
税收
- 美国在20世纪晚期之前都有更多的累进税。
- 法国和其他欧陆国家有对国家的深厚敌意。
-
管制
- 美国的食品药品管制比任何国家都要严厉。
既然美国国家干预很强,那么有三个问题就无法解释:
- 为什么美国是发达国家中贫困率最高的,而政府没有加以干预?
- 如何解释1970-19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转型?
- 如何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
美国国家干预很强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这些研究者都囿于旧观念而没有将强干预的证据普遍化。
第二章:比较不同的资本主义模式
- 两个问题
- 资本主义能否惠及穷人
- 何种资本主义模式能够早就持续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计划是否阻碍经济增长
- 欧洲福利国家的非凡成就
- 美国的特殊性
- 美国缺乏一个国家级的、以劳工为基础的政党,由此完全与瑞典模式相反:抵制计划和产业政策,与法国的国家主义相悖;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文化的日本不同;不协调的市场与德国相反。为什么美国如此不同?
- 假说:美国的反国家主义文化、早熟的选举权、两党制、物质利益削弱工人反抗、西进运动化解社会矛盾、种族问题瓦解工人阶级凝聚力。
- 以阶级为基础的观点(主张劳方力量决定福利国家成败)
- 资本主义国家的再分配是工会及劳工组织团体政治力量的反映。
- 代表学者:John Stephen, Walter Korpi, Alexadner Hicks
- 反驳意见:美国福利国家与工会活动存在错位;二十世纪初的工人并不欢迎被成为福利国家的那些政策。
- 艾斯平-安德森:福利国家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农民阶级。在美国,南方的议员是否定福利国家的主要因素。
- 资本主义多样性(主张资方力量决定福利国家)
- 反对意见
- Korpi指出即使协调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也不换因福利国家,VoC错误地将雇主对规模扩张的赞同视为对改革的偏好。
- 区别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特征不是福利国家的规模,而是福利国家中公与私的差别。美国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不是工资压缩,而是转移支付,美国与欧洲的税前不平等水平相似。
- 福利国家并非总是劫富济贫,许多福利国家有累退性。
- 反对意见
- 国家文化
- 多宾自己对早年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反托拉斯立法的实施并非因为它能够促进市场效率,而只是试图驯服垄断势力。反托拉斯主要为了维持小企业生产模式,实际上抑制了自由市场的形成。反垄断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中西部农民游说集团。如果美国存在把反托拉斯政策的实施视为保护自由市场的手段的文化,那么至少最初推行这一政策的人不属于这个文化。
- 其他文化也有亲市场和个人主义秉性。
- 种族分裂
- 种族同质性有助于福利国际的产生,反之种族分裂导致福利国家的瓦解。
- 反对理由
- 在因果性上相反,福利国家兴起才是中产阶级或一般民众支持福利国家的理由。
- 种族分裂可以导致种族内部的再分配倾向,所以理论上也有这样的可能:种族分裂导致白人内部实现福利国家,随着民权运动扩展为全民福利国家。为什么没出现?殖民州都是农业州,没有出现需要政府支出来解决的问题。
- 国家结构和历史制度主义
- 碎片化的国家——其政策制定的权力在纵向上被各层级的政府共享,在横向上被若干相互竞争且权力对等的决策中心分享——拥有与集权化国家完全不同的政策制定模式。
- 边疆、利益集团、VoC中劳资谈判的重要性。
第三章: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需求侧理论
- 1930年代罗斯福政府时期的“生产过剩”,对农民造成了重大打击。
- 农产品价格过低,直接收入下降
- 农民偿付能力下降,拖欠还贷,给小型银行造成危机。
- 政治学界习惯于将大萧条解释为垄断造成的生产过剩,从而强调生产和消费之间应该建立有计划的关系。
- 经济学界否认生产过剩的解释,他们认为销售价格低于生产价格,是因为生产成本定得过高。
- 奥地利学派认为,成本过高,是因为20世纪初的联邦储备系统造成了信贷扩张。
- 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认为,成本过高是因为政府限制了货币供给。
- 两种观点都认为大萧条的原因是决策事失误,而美联储的决策失误本身是外生性的(比如内部权力问题)。
- 新凯恩斯主义进一步认为,这是一战之后长期坚持金本位造成的。
- 但是,美联储的货币供应收缩依然无法得到解释。
- 本书:必须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即美国空前的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
- Angus Maddison的研究和其他统计研究表明,美国获得巨大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民众的物质境遇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 这一制度与金本位制度一起造成了国际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 19世纪末,由于美国谷物价格下降,大部分欧洲国家选择采取贸易保护来保护国内市场。但新旧大陆初级产品之间的不平衡,要大于工业加工品之间的不平衡。因此美国的谷物出口依然是压倒性的。(但美国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者)。
- 通货紧缩下农民为什么不满?
- 文化解释。不一定是经济性的,因为虽然粮食价格很低,但工业品价格也很低。可能是文化性的(Anne Mayhew),农民要抗议的不是价格,而是商品化使价格对他们的生活来说突然变得很重要。
- 新的经济性解释。
- 民粹主义的起伏与黄金供给有关。20世纪初金矿增加时也是民粹主义相对低潮的时期。
- 通货紧缩会提高按揭贷款的利率。
- 通货紧缩造成的欧美差别及其后果
- 欧洲国家建立的法团主义:欧洲在这一时期的增长模式是“工资限制和出口增长”,限制消费以增加投资。虽然是需求侧管理,但并不是侧重个人消费而是侧重社会支出,因此是社会凯恩斯主义。欧洲的福利国家部分是投资导向型的经济增长的副产品。
- 美国倡导的是增加消费的政策。
- 后果
- 在美国,农业对价格不稳定性的关注先是转变为对生产过剩的关注,随后就转变为对财富集中的关注。
- 累进税
- 抵制分支银行,导致金融业发展出按揭贷款的新模式
- “简而言之,我在本书中的观点是,政治经济的比较差异最好被解释为针对需求管理的不同路径的发展,它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大萧条‘期间。在欧洲大陆国家,问题是如何重新启动似乎被摧毁了的资本主义。然而在美国,问题在于如何熏腐资本主义,它太成功了,过剩的财富甚至催生了贫困。”
第七章:美国的对抗性管制
- 美国银行业的强管制
- 美国的银行业在1990年代以前处在比欧洲国家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中。
- 《金融现代化法案(Gramm Leach Bliley)》之后才拆掉了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之间的壁垒。
- 放松管制之后产生了意外的负面效果。1. 徒然增加金融机构的规模;2. 试图分散金融系统的风险,却使得银行的收益和股市表现更不稳定;3. GLB之前银行的不确定性就比较高。
- 美国金融管制的三个特征
- 破产法对债务人友好;
- 银行管制严格;
- 住房按揭融资驱动的政治经济。
- 破产
- 美国早期的破产法对债务人也不友好,但1898年的联邦破产法开始确立了债务人友好的政策,托克维尔也观察到美国对破产特别宽容。
- Prasad又批评文化视角:托克维尔从特别宽容中看出美国的自由主义和市场导向,而他的反对者Sandage从债务人的沉重负担中看出美国的市场导向,可见文化视角过分随意。
- 1898年的破产法是商业利益集团与债务人权利倡导者之间不稳定联姻的结果,后者尤其指农民。农民往往将破产与金本位相联系。把破产视为”全新开始“的美式观点,是民粹主义鼓动的直接后果。
- 对抗性管制
- 美国发展出一系列联邦管制机构,如州际商务委员会(IC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环保署(EPA)、均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这些机构自主性很高,有的甚至具有一定的制定、执行、解释规则的权力。
- Robert Kagan: 美国管制的对抗性,即使是类似的规则,美国政策在执行时也不是协商式的,而是对抗式的。
- 文化主义的解释:碎片化的权力导致缺乏否决权机构,由此造成了自主性很强的政府。但完全也可以反过来说,权力碎片化,导致缺乏独立的政府。
- 解释州际商务委员会ICC的兴起(ICC是第一个独立管制委员会)
- 历史解释各有侧重,强调了:民粹主义者、铁路公司、东北部商人、扩大州权的官僚等行动者的作用,但基本共识:农民主张控制运费,不支持委员会,州际商业法有利于短途货运而使得长期货运受损。
- 长途与短途运输的机制:长途运输可以有多种选择,迫使铁路公司进行竞争;而短途运输只有一种选择,导致铁路站点之间自然垄断。因此,铁路公司会提高短途运输的价格,以补贴长途运输,从而导致价差。同时,铁路公司为了保证货运量以降低成本,会组织卡特尔。农民反对这种价差和卡特尔,支持对铁路进行管制。
- 在国会方面,参议院相对保守,支持进行合法垄断以维持市场;而众议院则支持农民的诉求;因此1887年的《州际商业法案》在支持众议院的基础上有所妥协,禁止垄断和价格歧视,但支持参议院建立委员会的想法。
- 委员会在20世纪初限制垄断的过程中逐渐重要,并逐渐扩张为其他重要的委员会。
- 当价格歧视对铁路运费造成压力时为什么会出现委员会?
- 美国幅员辽阔,铁路在运输中有基础性作用,而欧洲国家的铁路较为集中。
- 为什么管制委托给委员会的做法在美国更有吸引力?
- 美国需要管制委员会来遏制腐败,但是公有制已经政治化,而精英技术官僚体制还没有建立。
- 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时期的州际商务委员会为什么如此强势?
- 20世纪初美国正值反托拉斯的热潮。
- 美国企业规模大,美国农民没有为贸易保护主义所收买。
第八章:信贷民主化
- 1970年代以前的金融史也很重要:
- 先前的金融化研究(Krippner)的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1970年代。这并没有错,因为经济危机造成了多种可能路径,没有本质性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信贷体系在危机后应该以这种方式被重新调整。
- 但考察1970年代以前的信贷史,将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这一特殊的信贷导向的路径会在1970年代被选择——它将展示……权衡与使得某些选择变得容易的基础结构。
- 20世纪早期的美国信贷
- 两个关键时期:1920年代和新政
- 1920年代
- 1916年《联邦农业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是美国政府承担信贷管理责任的起点。
- 20世纪初美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电器的行为非常普遍,小额贷款也兴起,背后都是1920年代日益宽松的货币政策。
- 新政时期
- 按揭贷款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创新,美国的特征:1. 高贷款价值比率,loan-to-value ratios(也就是低首付,FHA的首付可以低到3%);2. 固定利率且期限长达20年以上;3. 提前还贷方便,可以再融资。
- 新政可以实施这样的创新,是罗斯福将建筑业视为经济复苏的核心,而政府普遍有这种看法又是因为美国的建筑业受冲击最大。
- FHA和新政立法为建立信贷为寄主的住房所有权模式奠定基础:
- The National Housing Act of 1934;1938年联邦国民按揭贷款协会,即Fannie Mae, 建立担保后按揭贷款的二级市场;FHA为按揭市场提供保证,吸引私有资本进入按揭市场。
- 比较视野下的联邦住房管理局FHA
- 其他国家为何没有出现联邦住房管理局这样的机构?
- 常规解释是因为美国的建筑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因此要考察另外两个行业:德国和加拿大。
- 德国与美国
- 德国在大萧条期间建立了可称之为社会凯恩斯主义的制度,即通过共同消费来刺激经济,但在农业领域重点在于增加供给而不是增加消费;而在工业领域,德国是出口型经济。因此,德国的积累型经济拒斥了宽松信贷。总之,德国对”大萧条“做出的是供给侧的回应。
- 美国在大萧条期间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理解通胀的方式,即认为不是钱太多,而是钱太少以至于工资太低,无法消费足够的商品。这体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对待消费的态度。
- 对待消费的不同方式,体现了两国不同的经济问题。美国信贷的快速增长回应的是快速提高的生产效率;而德国抑制信贷的企图在于抑制通胀和提高生产效率。
- 加拿大与美国
- 加拿大早期采取的类似凯恩斯主义的地方性政策被判违宪;在大萧条中,加拿大的干预政策总体偏弱。
- 加拿大的企业所施加的影响和具体的要求与美国相似。
- 有一种说法认为,加拿大议会制度受到的压力较少,而事实上,一般认为加拿大议会受到的压力较大。
- 关键差别:影响美国住房政策的银行危机在加拿大并未发生。加拿大没有既要拯救金融业也拯救建筑业的干预需求。
- 美国是单一银行制(unit banking),银行不允许跨州开办分支机构;加拿大是银行分行制。[注](内战前,联邦政府已经批准了两家银行(现在被称为美国第一和第二银行),但它们的权威和影响力与新成立的全国特许银行大不相同。这些新的全国性银行完全是私人拥有和运营,并受到货币监督办公室的监管和管理。与美国第一和第二银行在多个州设有分支机构不同,每家新成立的全国性银行都根据法律限制只能设立一个办事处。1864年6月3日颁布的《全国银行法》规定了建立“全国银行协会”的要求,包括基于所在城市人口数量及其地位而确定最低资本水平和储备要求。总部位于中央准备金城市(最初仅为纽约市,但后来也包括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的银行必须将其保证金存入黄金库中,金额至少等于其票据及存款负债总额的25%。其他准备金城市内的银行也有25% 的最低储备要求,但允许他们将所需金额中一部分作为存款放置在中央准备金城市内或其他准备金城市的全国性银行中。最后,所有其他全国性银行(称为“乡村银行”)都有15% 的储备要求,其中一部分可以作为存款放置在准备金城市或中央准备金城市内的全国性银行中。1864年法案允许每家全国性银行发行由其存入财政部的美国国债支持的高达50万美元的票据。该法案还规定了对全国性银行票据、存款和股本征收年度税,并将每家全国性银行限制在一个办事处位置上。到1864年底,已经授予联邦银行特许状的有683家银行。州立纸币仍然占美国流通货币总量相当大比例,因此,在1865年颁布了另一项措施,将州立纸币税提高到10%。这有效地消除了州立纸币,并使其流通量从1865年的1.43亿美元下降到1867年的400万美元左右。《1863 年和 1864 年 全 国 银 行 法》 的 颁 布 标 志 着 全 国 性 银 行 时 代 的 开 始 ,并建立了进入 20 世纪的银行体系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尽管该立法为联邦政府债务创造了新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非统一货币问题,但银行恐慌和危机仍然是美国银行系统中经常出现的特点。1913年,国会成立了联邦储备系统以解决这种不稳定性。)
- 美国单一制银行的起源
- 1863年国家银行法,本意是杜绝一种腐败行为,即银行在偏远地区设置分行,以此为借口逾期持有货币票据。
- 1880年代,一些州开始放松管制,造成大小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
- 1927年McFadden Act,有条件地允许全国性银行设立城市内的分行。
- 对于McFadden法案的反对者主要是共和党叛徒和南方民主党,集中在与农业利益相关的地区。
- 虽然对垄断的恐惧也很重要,但主要原因还是单一制银行要维持对地方的垄断。
- 这种银行特征扩大了大萧条的后果,又导致了罗斯福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又早就了更依赖信贷的经济,以及对授信机构的强有力的管制。这种管制无疑不同于VoC理论的预测。
- 信贷即正义
- 黑人和女性受到的信贷歧视。
- 争取信贷的运动也是平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贷权利也随着平权运动而扩张,这也是因为信贷已经成为美国生活的必需品。
第九章:信贷国家与福利国家之间的权衡
- 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放松管制使得一种潜在的对信贷的需求得以满足,但那些发展良好的福利国家则几乎没有这种需求。
各国的信贷和福利
- Krippner等金融研究者:各个国家在信贷依赖和福利国家发展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对信贷的依赖越强,福利国家水平越低。
- 相反的理论:低水平福利国家,税负较低,购买力高,因此对信贷的需求弱。Life cycle hypothesis: 如果人们不觉得有必要为自己未来的医疗或养老储蓄,就会愿意承担更高债务。
- 住房与信贷
- 更高的住房供给导致了对福利国家更低的需求。
- 福利国家更低的供给导致了更高的住房需求。
- 回归:
- 因变量:债务
- 自变量:
- 第一个分析:socx,公共支出占GDP百分比。
- 第二个分析:对银行部分管制放松程度的指标。
- 控制变量:人均GDP、失业率、CPI、女性劳动参与率、15-64岁人口比、年度实际利率、中央政府债务。
- 模型:
- 两个分析都用三种模型:PCSE, logged-PCSE, country fixed effect.
- 结果
- 公共支出与债务显著负相关
- 在低开支的国家,放松管制导致更高债务显著。
- 在高开支的国家,上述效果不显著。
- 信贷与福利的权衡关系
- 在福利国家不发达的国家,管制抑制了信贷,而放松管制使得人们通过信贷来消费那些其他国家靠福利国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 信贷和管制的政治活动在不同福利供给水平的国家中起到的作用不同。
信贷与消费
- 美国人在家具、 车辆、食品等方面的消费没有显著上升,其消费集中在房产和医保。美国人靠房屋贷款来为医疗保险筹集资金。
- 美国的高信贷并不是因为高消费,而是困于医疗保健的成本。 信贷与危机
- 信贷与凯恩斯主义在观念上的相似性:向更高收入的未来举债,以实现这个未来。
- 信贷是再分配的替代形式,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的左派会拥护1970年代的放松金融管制政策。
- 放松管制是美国体制的产物,对金融的监管没有必然的拥护者,放松监管可以得到各个阵营的支持。
第十章 按揭凯恩斯主义:总结与政策建议
- 总结四件事
- 注意美国在许多方面偏离了自由主义
- 展示美国如何从19世纪晚期造成世界不平衡
- 扩展伊丽莎白桑德斯关于农业国家主义的话题
- 展示战后促进农业利益的干预措施的意外后果,累进税制切断了欧式福利国家的道路,金融分散导致信贷民主化和私人消费为基础的经济。
- 理论观点:一个国家对待消费的方式,是其会否发展出能减少贫困的、广泛的公共福利国家的最佳预测指标。
- 一个国家的消费方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结果,包括一个国家过去在有关经济增长和通胀方面的成就,在地缘政治和战争中的角色,还有金融的结构及金融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
- 一个国家对待消费的态度并不是外生因素或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一个时刻,在这一时刻,以消费为结果的因果链开启了一个新的、以福利国家为结果的因果链。
- 这是针对历史社会学中有关在历史中因果链要追溯多远这一问题的一个涂尔干式的回答。历史产生了一系列事件,其中的现象变得自成一类,即不再可以简化为使它们存在的事件。这些时刻应当是我们因果关系的起点。
- 经验观点:
- ![[屏幕截图 2023-04-11 161737.png]]
- 美国的发展造成价格暴跌,在19-20世纪之交,欧洲国家在金本位制下只能提高关税壁垒——同时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冲突。
- 各国提高产量的一个后果是福利国家,这是使公民与自上而下的经济增长达成和解的一种手段。
- 农民与国际经济的关系不同:在欧洲,价格下跌时进口谷物造成的,农民要求贸易保护;而在美国,贸易保护是不够的,以休伊朗为代表的平民领袖对分配问题的思考,引发了”购买力范式“的发展。
- 这一时期的政治进程形成了美国式的干预模式:政客希望以进步的税收结构打破财富集中,同时形成了保持小规模银行的法律。这些都是农民的政治力量推动的。
- 这种干预模式破坏了美国建立公共福利国家的可能性。同时导致了以信贷为基础的政治经济。
- 美国与欧洲的分野
- politics of free market: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和英国比在法国和德国更强大,是因为美国和英国的税收结构更进步;美国的监管更具有对抗性,而德国允许自由监管;英国的国有企业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法国以效率为目标;英美的福利国家以阶级间再分配为目的,法国以阶级内再分配为目的。总之,更强的干预遭致反弹。
- 美国资本主义与欧洲的差异性与文化、雇主、工会没有关系,而是应当从需求侧来考虑:国家鼓励还是抑制消费。特别是农业经济是否是出口经济,会对福利国家造成根本影响。
- 政策建议
- 降低储蓄税。提高增值税在美国可行度很低,降低储蓄税是从信贷的角度缓解税收问题。
- 简化税法:复杂的税法为政客带来了象征利益(宣称企业税很高)和实质利益(获得献金)。
- 不只考虑限制信贷供给,还要考虑缓解信贷需求。
- 金融不是答案:美国财政部试图让美国成为世界银行,但这会加剧社会群体对放松监管的普遍支持。
- 减贫是增长策略:建设更大的福利国家,削弱金融业,强化实体经济的竞争力。